8月21日,為期4天的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圓滿閉幕。
據官方數據,本次大會共有國內外百余家機器人企業攜500余件展品分別展示了機器人產品技術在醫療、物流、商用、農業、建筑、制造、礦山、特種等八大場景中的應用成果。
根據會上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
本文將從機器人行業產業發展歷程、上市公司A股市場表現和近期熱門產品全面梳理我國機器人行業的市場概況。
機器人產業發展歷程
機器人產業的技術變革和更新換代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程序控制、自適應和智能機器人。
最初的程序控制機器人能夠按照事先安裝好的程序步驟進行簡單的機械類操作,例如搬運、拆裝、加工等固定工作;自適應機器人則通過傳感器實現對工作環境和目標對象的感知,再經過數據處理分析隨時適應改變的環境和工作內容。
第三代智能機器人除了具備以上特點外,還具有類人的感知交互和思維能力,能夠自主處理具有一定復雜邏輯性的問題。
按照功能類型,大致可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電氣電子設備、汽車制造業、物流運輸業等;服務機器人的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種類包括家政機器人、休閑娛樂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指可用于各種特殊環境或具備特殊功能的先進機器人,例如軍用、農業、水下機器人等。
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圖譜
從產業鏈上下游來看,機器人產業鏈上游為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例如芯片、傳感器、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等;下游則為系統集成商和服務提供商,通過激光加工、噴涂裝配等服務后將機器人產品投向應用市場。
機器人產業鏈上市公司表現
國際市場上,一般將日本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KUKA)合稱為“四大家族”,其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大約占據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的機器人主體龍頭企業則以埃斯頓、匯川技術等為代表。
據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8月23日,匯川技術以1695.51億元的總市值位居機器人板塊上市公司總市值第一位,科沃斯、九號公司-WD排名二、三位。從2022年一季度財報業績指標來看,共有4家公司營業收入在10億元以上,12家公司實現凈利潤正增長,匯川技術以7.20億元的凈利潤位列第一。
從近一周行情表現來看,共有11只個股漲跌幅為正,其中排名前三的上市公司為景業智能(19.51%)、機器人(17.24%)和凱爾達(12.37%)。
產業鏈上下游環節中,減速器是所有分支中較為受到市場關注的方向。據Choice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23日,市值最高的A股上市公司為大族激光,其次為綠的諧波和雙環傳動。行情表現上,周漲幅最高的為南方精工(43.67%)。
熱門人形機器人:小米vs特斯拉
8月11日,小米發布全棧自研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身高1.77m,重52kg,共有13個關節、21個自由度,最高行動速度為3.6km/h;搭載Mi-Sense深度視覺模塊及MiAI語義環境識別和語音情緒識別引擎,可實現85種環境語義識別和45種人類語義情緒識別。
特斯拉計劃在9月30日的特斯拉AI日上,發布特斯拉首款人形機器人原型機 Optimus。Optimus移植汽車自動駕駛方案,使用Autopilot視覺攝像頭感知,FSD計算機提供強力算法控制,預計具備28-40個自由度,手部配備12個電機,手部更為靈活,行走時速最高可達8km/h。
對于兩個產品的對比,浙商證券認為小米CyberOne定位更側重于情感識別與交互,而特斯拉Optimus在路徑規劃、環境感知能力可能更為卓越,有望具備多場景多任務處理能力。
而對于人形機器人未來發展,開源證券認為,在機器人開發步態模擬和運動模型等運動控制技術、高精度伺服系統和低延遲實時算法三位一體、高度集成的背景下,全棧自研/實驗室合作模式或為人形機器人開發的未來趨勢。伺服方面,國內具有電機開發、多I/O口控制器及伺服技術以及機電一體化能力的廠商有望受益;減速器方面;大廠不具備生產研發能力,仍需外購,在小尺寸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有技術積累的廠商存在機會。